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王维 终南山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王维 终南山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,为何王维《终南别业》被誉为“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”?
王维(公元701年-761年),今山西运城人,唐朝著名诗人,因精通佛学,受禅宗影响很大,所以有“诗佛”之称。《终南别业》是王维留存于世的400余首诗词中非常出色的一首:
中岁颇好道,晚家南山陲。
兴来每独往,胜事空自知。
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。
偶然值林叟,谈笑无还期。
唐朝在唐三藏从西土取经归后,由于皇族信奉佛学者日众,所以全国各地大修庙宇,信徒吸收发展很快,至公元700年前后佛教成为超过本土道教的第一大教,王维受此影响深研佛学颇有心得,其“维”字即来原《维摩结经》。
人到中年后,王维对佛学爱好日深,晚年安家终南山,也许是悟透了人生,也许是更热爱生命和自然,选择安居当时修仙圣地恐怕也是一个自由主义诗人的最佳选择。高兴时一个人遍游山野林中,其中的快乐是无法与人分享的。
沿溪水直上群山更加幽深奇险,听着汩汩水声真有想去探索水源自何处来的冲动。累了,坐下歇歇,看万般风景,观白云苍狗。其实写到这里诗人的思维早已脱离了环境的约束,在追寻天、地、人方面产生更深层次的幻想,谁造万物?我有来处但归往何方?坐看云起时太妙,云起云落都是自然,又何必不尽情享受这天地赐于的绝佳景色,在自然中悟透生与死的轮回?
偶然值林叟,谈笑无还期。
大家好!我是爱好国学的思维君,我认为诗句意蕴和诗人所处的环境和心境息息相关,诗人王维中年就向往佛道生活,直到晚年才生活在南山边陲,之所以意蕴无穷,就是因为这两句***皆能读之朗朗上口的古诗,生活禅意妙趣横生。
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。总的大意可理解为,诗人在山间信步闲走,不知不觉中,已到了溪水尽头,似乎再无路可走,但诗人却感到眼前一片开阔,于是,索性坐下,看天上的风起云涌、云卷云舒。一切是那样的自然,山间流水、白云,无不引发作者无尽的兴致,足见其悠闲自在。心自在,没有丝毫被束缚之感。
人在这世界庸庸扰扰地为自已前途理想而奋斗,无论生活或仕途不知不觉地已步入到山穷水尽之际,这时不妨“坐看云起时”,在体味最悠闲、最自在境界的同时,又能领略到妙境无穷的活泼!云,有形无迹,飘忽不定,变化无穷,绵绵不绝,因而给人以无心、自在和闲散的印象,正如陶潜有诗云“云无心以出岫”。
佛家说:“当下放心即菩提”,当你放下心时,刹那间,你的心胸就豁然开阔,一切无碍光明,变得灵巧盈妙了。“坐看云起时”,蕴藏着一种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的禅机。简而言之,就是“空”,如果人能够去掉执着,像云般无心,就可以摆脱烦恼,得到解脱,得到自在,诗人在一坐、一看之际已经顿悟。再看这流水、白云,已是无所分别,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。
当我们生活工作累了时,何不暂作休息,抬头仰望天上的白云,感受一下它那悠闲自在。这时一切烦恼忧愁化为乌有,神清气爽,心空身自在!您觉得呢?欢迎大家关注关注@国学解读人生 ,一起分享生活智慧哲学。
山西出了很多著名的诗人,我曾在一篇问答中总结过,而王维祖籍就是今天的山西。王维精通佛学,受禅宗影响很大,他的名和字都来源于佛教的一本书《维摩诘经》,所以他以维为名,以摩诘为字。像李白和杜甫一样,人们对他的称谓是“诗佛”。也就是因为他通晓佛理的原由。对于王维,苏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”
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出自王维的《终南别业》。
中岁颇好道,晚家南山陲。
兴来每独往,胜事空自知。
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。
偶然值林叟,谈笑无还期。---唐代:王维
想要更好的去理解一首诗词的含义,更准确的抓住作者内心的活动的话必须要看它的写作背景。这首诗是王维晚年时期的作品。当时他的官职是尚书右丞,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副总理了。可以说他的位置和权力还是很重的。然而政局反复,变化无常。他早已经预料到仕途的艰险,总想着找到一种方法去摆脱这一烦扰的尘世。于是,吃斋奉佛,悠闲自在,四十岁后就过上了亦官亦隐的生活。
“中岁颇好道,晚家南山陲。”中岁:中年。好(hào):喜好,喜欢。道:这里指的是佛教。陲:边缘,旁边,边境;胜事:美好的事。值:遇到。